理解植物的行为

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某些领域)的年代,即便是关注极少数的几个公众号,它们推送的文章都能消耗掉我大量的睡眠时间。更为神奇的是我所关注的三个植物类公众号几乎天天都推送着‘厉害了我的国’范式的重大进展、重大突破。老实说只有很少的文章是真正点开看了具体内容的。一来时间太少;二来孩子很吵;三来超出我专业范围太多。除此以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更喜欢用扯淡方式扯淡的文章(比如社会和野史类),而不喜欢用专业口吻扯淡的文章。通常而言,用专业口吻扯淡的文章要消耗掉我大量时间和脑细胞去甄别,而扯淡口吻扯淡的文章看一看、笑一笑顺便也就放松了自己。

目前打着植物旗号的公众号,配发的文章90%都是两种类型:克隆新基因或者发现新的调控途径当然也有不少组学方面的。通常被发现的基因都控制着作者所想的一切,这一类文章通常配发的新闻范式:“XX克隆到XX基因有望实现XX产量/抗逆能力的大幅提升”;二调控通路所配发的新闻:“XX揭示XX关键遗传因子/新机制”。往往我对于这样的新闻都不会怎么看。我不怀疑论文的结果和数据。事实上,我坚持认为这一类研究的大部分文章可重复性要远远好于栽培、生理和生态类。此外,我也不怀疑发现的价值,尤其是作为基础研究的成果,毕竟任何新知识的增加都是有益的。我不看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觉得大部分这一类研究过度解释了试验数据。

事实上,很多基于突变体(通常克隆基因研究中的功能验证都会涉及突变体)的研究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孤立的看待了系统组分。比如,ABA等激素突变体的研究所谓多如牛毛,也正是这一类研究的推进让现在很多人(也包括我)把自己数据解释不通的‘锅’齐刷刷的甩给了ABA等激素和AQP(我个人认为是植物学研究中的两个最大的玩笑)。然而,如果植物因为控制某个环节的基因产生突变而让植物不能合成ABA,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一环节前体和待结合的物质就会过量积累,这些物质的积累效应在绝大多数研究中无法排除。另一个问题是植物也有经济决策问题,比如某一个ABA参与的抗逆反应正常情况下只在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而不能合成ABA的突变体会让植物进行错误的决策而进行大量物质和结构性投资,很可能就会错误的估计了此类调节途径的作用。

另一个问题是植物是活的动态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比如细胞壁的合成就是贯穿植物一生的。事实上不同角度看待细胞壁,对它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对细胞壁的理解不仅要有生理生化(比如糖分子可能参与的信号识别)的理解,也需要有工程力学(对细胞的支持、水分二氧化碳通透性)的理解更需要有经济投资(不同阶段面临的投资回报不同,早期组织需要快速扩张,过度的细胞壁投资势必减少生长投资,同样后期组织成熟后更迫切需要保持机械强度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的理解。孤立地看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基因突变的作用,显然会造成错误的解释。

随想随记于Da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