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交流随感

应该是6月中上旬,郭老师在教工群里号召大家报名参加浙江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吴老师倡导的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青年科学家研讨会。当时由于自己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确实觉得自己不大适合参加以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为主导的大作物学方面的会议,所以并没有理会。大约在六月底,郭老师给我们几位‘年轻’老师单独发了邮件,表示即使不做报告也希望我们参与下。自然这种情况我也不太可能拒绝,当然也没给我安排报告。在郭老师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按部就班地订了机票。八月二号以打酱油的心态随大部队来到了浙江大学。打酱油心态还体现在:直到晚宴期间与浙大负责的吴老师喝酒才知道被安排成了某个环节的主持人。

欢迎晚宴是国内大麦领域的大牛张教授主持的,张老师十分幽默风趣。尤其是对‘大麦汁’、‘大米汁’以及‘高粱汁’的精妙阐述,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对浙大紫荆新区的游览也是感触颇深,设计者以巧妙的方式融合了自然湖泊、河流和湿地地貌,让游览者体验欧美大学的那种自然感。建筑的群布局也相当有人文韵味,或许这就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当然我对他们多数建筑外墙设计不太看好。

研讨会一共安排有14个报告,自然无一例外是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工作,虽然在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下,这个情况我并不感到意外,还是有听得我汗流浃背。当然上午因为要在报告的空隙为下午主持环节做些功课,可能是我听的比较累的另一个原因。报告涉及麦类、水稻、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等众多作物类型,也覆盖了多维基因组、功能基因、溶酶体、固氮、数量遗传新方法以及遗传资源多样性等众多生物学问题。那么多非常漂亮的工作,也让我深感亚历山大。在我主持环节,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报告者中很多人的超时问题比较严重,我对提问环节时间控制比较严格,有几个报告只被允许提一个问题,被舒教授提出了批评,后续的三个报告没好控制时间。结果三个原本安排20分钟的报告被硬生生地拖延了35分钟之多,好在下半场的安排有可以压缩的讨论时间,可见时间观念还有待加强。

借着中午的休息间隙参观了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很多老师的实验和办公场地,也顺带了解了浙大农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浙大研究力量的布局应该说与欧美大学非常接近,首先科研主力为博后和各类研究员,每位老师手下研究数量并不多(当然有浙大的牌子,研究生素质自然也是一流的);其次,博导评定与职称之间不直接挂钩。这或许是他们能凭借不大的规模,拿到作物学A类的重要原因。学院老师的办公和实验场所与华农相比要紧凑太多,即便是享誉中外的大牛们课题组,实验室也非常紧凑。因此,如果用试验室面积来衡量产出效益,华农与浙大的差距可能是几个数量级(当然杭州的地价与武汉也没有可比性)。

会议的结束后去G20场馆走了一圈,当然‘大国风范’感依然无比强烈。就不多说了。会议的组织基本上都是由年轻的吴老师负责,吴老师非常认真,各个环节考虑的都非常周到。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吸收,想想之前花了一个月时间组织一个光合作用的会议都那么的不着调,实在汗颜。

原来全程航班上真正能写的时间其实也就是半个小时,工作人员已经两次警告关闭笔记本,那感想就免了罢,有时间再扯。


涂鸦于杭州至武汉航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