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教排名之后

年底大概是全年最繁忙的时间段。各种考核报表、项目进展汇报和总结座谈会,同时还混杂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开题和中期检查等等。平安夜,陆陆续续收到领导和同事发来的QQ消息,都是一些祝贺的话和“大拇指”符号。我很诧异地点开了一个截图,原来是学生评教结果被排在学院第7位(164人参评)。我赶紧在我课题组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哪些人评的。结果是我几乎没有讲过什么话的本科生的实验班的学生们给评的。瞬间心里蛮失落。

这学期一共带了三门课,四个课堂:本科生的《基础生化实验》两个班、专硕的《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和博士生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对于一个当年入职的新老师而言,这无疑是最傻冒的决定。多数正高职称的新进年轻老师会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待政策,选择前两年不上课,以全心全力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保证自己的科研产出。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入职后不久很多前辈都奉劝我不要接手课堂。奈何我这人耳根太短,几乎没有让人做任何推销就先后接了三个课。要说我不后悔,那肯定是假话,真是挤占了我太多科研和生活时间,而且结果还让我心痛。

2019年6月13号和6月28号先后接了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课,每个课上课4学时。看着好像也没什么工作量,其实从6月开始就一直在构思课堂内容。其中一个原因是不想因为自己影响‘教授’这一群体的形象(强烈的自我拔高之嫌);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内心还是想把事情做好,不能辜负了‘老师’的称谓。为了准备课堂教学材料,先后查阅了不少于400篇英文文献和数十家海外大学的相关教程,前后累计耗时(我记录过的成块的资料搜集和课件制作时间)854.4小时,才完成两个课堂的课件制作和讲义设计。在正式讲课之前,还请教务处的老师帮忙借了教室,对着空气练了完完整整的一个周末,每个课从头到尾练了两遍之多。相对而言,本科生的课堂因为我不是主讲,其实准备的要少一点,只是周一中午自己看看教材和课件,了解下内容以便学生随时提问。

博士课因为讲的是‘光合作用的进展’,所以阅读的文献基本都是近些年的NSC和植物学领域Top10期刊的文章,也阅读了不少专著,还特意寻人从海外购置了一本光合作用方面的专著。很多内容都不是我平时接触的,其实很吃力地啃着。为了吸引大家,花了一天时间,查看了历史上化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主要工作。开篇分享给大家,植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很少,除了玉米转座子工作,其它奖项都是光合相关的工作。上课的总体感觉非常复杂,多数人基础比我想象的要差太多(与博士生的身份真的不相符),非常基础的植物学和生物学问题都不清楚。某次,学院另一位老师告诉我,当他知道我在课堂上问的简单问题全学科的博士生无人能回答时,他很震惊(当时的问题是“请问植物的光合色素分子位于叶绿体的什么位置?”)。我又何尝不是呢?其实看到一张张迷惑的脸蛋,我就知道所谓的进展不过是我自娱自乐罢了!

专硕课程讲的是植物水分生理,授课的学生是植科和园林学院的专业硕士,课堂非常大,达到194人。课程负责老师给我的题目很大(植物水分生理与高效水分管理),本身囊括了几门课的内容。因此,内容选取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经过很长时间的纠结(期间还特意拜访过几位前辈、也给海外几位水分生理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发过咨询邮件),在8月19号,最终决定以现有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为蓝本(但是不讲教材上的内容),在扩充一些更深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多地讲授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水分管理理论、方法和原理。为了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并且有清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资料和教材。不夸张地说,把内容整理下,写成三篇综述绝非难事。事实上,几位水分生理领域的朋友看了课件之后,无一例外地第一时间都是赞美,然后就是要求能分享给他们。然而,上课效果让我难以接受,多数人对我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许也是正常和合理的,毕竟多数人读研是为了学位)。在我几次怒火之后,课堂才基本维持好秩序(后来有学生告诉我,我的课堂是一学期下来秩序最好的一周,似乎在暗示我什么)。当然,也有大约10来位来自园林(人数占多数的植科院,没有一位学生问过问题)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跟我交流,有一位在课程结束一周后,跑到我办公室讨论了半上午。另外,有三位男生在课后找到我提出了很多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多数是我在准备课件时刻意隐藏的领域内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我非常欣慰他们认真地听了。本以为他们的课题是与水分相关的,但是他们告诉我,他们的课题都不涉及水分;其中一个男生告诉我,他上任何学科相关的课都会认真听,因为他觉得他虽然不会做相关的研究,但是应该了解。我相信有如此格局的学生们的存在,园林院的发展会更上几个台阶。课后我布置了作业,用英文出的几个简单常规题,结果多数人没有读懂题目,再一次深深地给我捅了一刀。

本科生的课吧,相对而言是很简单的。我整个学期都在给学生们强调:“实验室没有安全的试剂和仪器,任何时候都要优先考虑试剂和仪器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整体而言,感觉到华农本科生的求知欲望远高于研究生。

忙碌之余,闲扯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