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迷’

开学后给新生布置了一些练手试验,过去了一个多月学生们似乎也没啥反馈。出于好奇,找他们稍微寻问了下。在与其中一位本科就读于本校的女孩子聊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她士气低迷,遂多问了几句近况。学生回答道:“老师,我其实有点迷。我对未来充满迷惑,感觉自己不适合搞科研。继续说道,您现在既无周末,也无节假日,还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我将来不想要这样的生活,现在已经感觉到没有时间干我想做的事情,比如我喜欢的游泳。”

这种场景其实挺常见,虽然我所带学生并不多,但是两位博士生在她们早期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可是神奇的是,她俩现在每天在实验室和自习室的时间已经逐渐接近甚至是超过我了。其实,我从来没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我的作息来工作;相反,我都建议她们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作息,甚至经常提醒要劳逸结合。当然,不排除,我确实在无形中给了她们比较大的压力。

这个问题的一半,其实是个成长的烦恼。人总是这样,越是在知识欠缺阶段,越觉得自己能力强大,越是骄横自大;反过来,知识阅历丰富之后,越发觉得自己知识欠缺,与人差距太大,越觉得需要多学习。当然,这只能解释我一直在办公室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源于‘责任和良知’。这个学期的课确实太多了,而且上的是新课,备课压力巨大。尽管,上课是典型的良心活,我不投入多少时间,当下形势下,‘后果’可能也不那么严重,但是我本心而言,确实想把我做的所有事情都做好。在这种自我压力下,每周至少投入了60小时以上备课(每周工作时间应该在85小时以内)。课可能讲得并不咋地,但是我确实不仅把推荐教材看一遍,还把中文最流行课本和英文最流行课本过一遍。作为PI,还要尽量指导自己课题组学生的研究,考虑课题组发展,不加班是不可能的了。

学生的想法也很正常和自然。只是我通常会提醒,成人的世界确实没有‘容易’两字,不努力让自己有专长,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标签’,成长空间太有限,更何况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