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送走了第二位完成学业的博士生杜婷婷。她来办公室道别时,向我送上新年祝福。这一刻,我才恍然意识到2024年即将结束,是时候写开始年度总结了。回想起来,自2023年以来,写博客这个习惯在我的生活中逐渐淡出。

面对年度总结,我心情颇为复杂。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有颇多感悟,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想想还是按照以往的套路,做一个陈词换数吧。

2024年是我的首聘期考核年,终于走过了试用期,暂时摆脱了”非升即走”的压力。考核结束后,我写了一篇感悟,记录下当时的思考和对当前科研体系的感触。然而,当我看到第二个聘期合同时,不禁担忧: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之高,似乎比首聘期更具挑战性。这是否意味着”非升即走”的压力将在第二聘期重现?实在难以预测。

2024年对我而言,心理压力显著加重。首要原因是科研工作未达预期,同时经费压力陡增。几年前规划的课题进展一直不理想,有些甚至已失去了研究价值。与此同时,团队年度开销已突破百万大关——一方面是学校各项收费(水电、物业、地租等)开销因政策调整大幅增加,让我深切感受到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已十分类似电商平台,处处”雁过拔毛”;另一方面则源于团队学生人数过多。更令人困扰的是,部分学生有很强的混学位心态,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学位,甚至期待老师能够”送”他们一个文凭。这种现象似乎已成为当下社会默认的”常态”。与此同时,从上到下的管理部门通过一系列文件和通知,将研究生培养的几乎所有责任都压在了导师身上。实际上,全年研究生们自己制定的目标(2024年第一次,让每个研究生自己为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无人真正完成。面对毕业课题毫无进展的学生们、不断下降的财务数据,以及接踵而至的检查、抽查和风险提醒,我只能下定决心:减少团队研究生招生数量。

2024年是我参与产业体系项目的第三年。随着对体系业务的深入了解,我越发体会到要做好这项工作绝非易事。虽然协调各方事务确实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这份工作也让我对水稻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其实内心以为这个工作对于我真正做好水稻科研是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正如之前提到的,始终有同事建议我将精力集中在发表论文上,争取杰青项目,而不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这些”显示度不高”的工作中,毕竟当下年龄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些建议偶尔也会让我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选错了方向?

这一年,投入到家庭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很显然这与他们对我的期待和需求不太匹配。老大已经进入小学,开始有了自己的各种小心思。房子装修,交了钱,但是设计师跑路了,也一直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事。

2024年,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日常事务占据了我大量精力。虽然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似乎所有的公共事务都有我的参与。这些工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我常常安慰自己:这些付出或许能为团队和学科发展带来一些帮助。然而现实是,其他人未必认可这些贡献,反而有人认为我从中获取了某些”好处”。每当看到同龄的同事们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时,我心中不免泛起羡慕。只是性格使然,我似乎无法对公共事务置之不理。这或许就是我在未来几年需要着重”断舍离”的方面 —— 学会适度参与,给自己留出更多专注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些压力之外,今年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收获。在学术论文方面,全年以通讯作者身份投稿5篇,其中3篇已经在线发表。这些论文中,3篇近乎是我独立完成的,1篇进行了重度修改,另1篇(博后一作)做了一般性修改。虽然论文整体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但在数量上已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我也积累了几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框架(完成数据分析)。其实我还挺享受这一过程,这也让我可以保持在科研一线的状态。

今年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学术审稿和论文处理工作,一方面开始婉拒部分审稿邀请,另一方面更加慎重地选择审稿期刊,将每月审稿数量控制在6篇以内。这种限量审稿的策略让我能够既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度,又为自己留出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是一个不错的平衡点,我应该会继续坚持。论文处理主要是BMC Plant Biology和Plant Ecophysiology,至于什么Frontiers等我已经将他们邮件拉黑,以后应该也不会再处理了。所以稿件处理总体而言不多,就是审稿人真的好难找。

在团队建设方面,今年开始尝试亚团队式合作模式。在两位成员的努力下,团队的很多工作开始进入正轨。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着手准备一些亮点工作。虽然前路还很漫长,特别是在如何支持团队成员快速发展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此特别感谢两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学术交流方面,今年参加了多场学术会议并做了专题报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隔五年之后,我终于再次出国,前往日本神户参加了第二届亚太光合作用大会。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计划中的美国之行未能实现。

在个人成长方面,今年我投入了相当时间在阅读上。根据微信读书的统计,全年累计阅读时长287小时,完成58本书的阅读。这些书籍以技能提升和传记类为主,其中《茅台传》和《大脑传》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下一年,希望能够投入更多时间读一读人工智能技术类书籍的阅读。随着年纪增长,确实开始对自己落伍产生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