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研讨会暨光合作用研究技术培训班已在石河子大学圆满落幕。下届会议将于 2027 年 8 月 20 日 重返其发源地——华中农业大学(会议网站:https://www.pepworkshop.org )。从准备启程前往石河子到会议结束,这近 20 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并期待着它下一个轮回的到来。趁着返程航班上的闲暇,我想稍作总结和展望。
据朱新广老师回忆,他参加了 2014 年和 2016 年在欧洲举办的光合作用培训活动,受到启发,萌生了在国内推广类似活动的念头。然而,当时最大的挑战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会务,尤其是国际科学家的差旅费用。恰逢此时,学科带头人彭少兵老师出于学科发展的考量,动议学校引进当时已经在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建立团队的朱新广研究员。借此契机,朱老师多次到访华农,期间提及了举办此类活动的设想。
当时,我所在的团队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青壮时期,并且获批了教育部的“111”引智基地,也急需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性活动来提升影响力。因此,一拍即合,决定依托引智基地举办这项活动。2016 年底,我从西班牙回国,正准备申请澳大利亚签证,但签证办理异常缓慢,闲来无事也心生焦虑,于是便全身心投入到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中。
当时国际形势相对宽松,我们本着邀请顶尖专家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原则,向作物(高等植物)光合作用领域的众多资深学者和新兴青年科学家发出了邀请函。最终,共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荷兰的 16 位国外专家,以及 Li-Cor、Walz 等主要光合作用仪器研发单位的专家到会。可以说,首次会议非常成功,尤其许多参会者都激动不已,他们见到了 Graham Farquhar、Susanne von Caemmerer、Carl J. Bernacchi 等众多领域大咖,以及 Li-Cor、Walz 等主要光合生理仪器的开发者。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向我提及 2017 年那次会议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7 年以后,朱老师曾多次提及并与我所在团队讨论继续举办此活动,但说实话,行动力始终不足,会议的后续举办便一直处于搁置状态,直到疫情爆发前都进展缓慢。直到 2020 年底,朱老师主编的《光合作用研究法》一书即将出版,我们才以它为契机,再次启动了会议的举办议程。在这一次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北京大学的唐艳鸿、王愔老师以及石河子大学的张亚黎老师等参与了进来,并逐步达成了四校轮流承办的基本格局,同时确定了两年一次的会议频率。当时的基本想法是借助书籍的出版,进一步推动这项活动。然而,2021 年正值疫情严峻时期,国外科学家来华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当届会议没有国外科学家参与,但大家的参与热情依然高涨。
紧接着是 2023 年,由北京大学的王愔老师组织承办。北大的资源确实非其他单位可比,王老师获得了北大较多的支持,特别是他们能够为参会学生认定学分。当然,北大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园管控严格,进出校门不便;此外,实验培训环节的植物材料选取等方面,也可能不如其他几家单位方便。当然,我本人并未全程参与,所以感受或许不够准确。
今年的会在石河子大学举办,可以用“高端大气上档次”来形容。整个活动现场布置得非常隆重,各类超大宣传牌就有四五块,会场装潢更是靓丽。此外,各种富有新疆特色的茶歇水果、饮品等,也为会议增色不少。然而,我心中也存在一个重要的遗憾:我认为这次会议有点严重偏离了生理生态范畴。真正光合生理生态的报告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尽管其他领域发展迅速,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础生物学领域的队伍庞大是客观事实,了解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对于光合生理生态领域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我仍然觉得一个活动拥有鲜明的主题是必要且必须的。
在过去几届会议的举办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活动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每个承办单位都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修改。我个人以为,“光合作用暑期学校”是最合适的名称,但在政策上确实面临诸多挑战。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光合作用技术培训”听起来有些“山寨”,然而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名称。
其次,每次培训的实际效果有限。除了部分已经确定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生可能对特定仪器的使用环节有些兴趣外,不少人确实有明显的“混”迹象,尤其是在研讨、答疑环节,参与者寥寥。
第三,针对技术本身的学术报告数量过少。我认为,作为一个以培训为主体的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报告深入分析各类技术测定的基础理论、技术问题以及仪器的应用新拓展等。当然,这些活动更应该吸引一线科研人员、仪器公司,特别是仪器开发者等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联合开发仪器和方法创建的氛围。
第四,如前文所述,活动的定位不够清晰。理想的状态是活动拥有明确的边界,每次会议可以根据前沿发展适度扩展,但其核心领域应保持稳定。
第五,培训缺乏闭环。目前基本上就是教完仪器如何使用便结束了。我认为,更好的培训状态是从科学问题(假设)提出、实验测定设计、数据伦理与可重复性、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实验报告等完整的过程进行培训。如果仅仅是各个仪器代理公司的技术员进行简单培训,可能单独邀请他们会更有效。
此外,我总感觉目前活动的科学精神/氛围不够浓厚。或许应该控制活动规模,同时更好地筛选参与者,将机会给予真正想从事科研的人。
2027 年的下届会议,我并没有把握能够解决我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但我确实希望能够从这些方面着手改进。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其实想将这些问题汇总后,针对进入我团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此类针对性的培训。